国际化当今的时代,只有具有国际目光和国际触觉的人才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而香港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众所周知,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具有任何内地城...
1.国际化当今的时代,只有具有国际目光和国际触觉的人才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人才。而香港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众所周知,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具有任何内地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国际化优势。在香港,能够让我们的视野与能力空前地扩展。
2.语言环境在香港,语言能力即为两文三语。两文就是中英文,而三语指的是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与内地向较,在港求学除了可以享受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门第三语言――粤语。
3.永久居留权在港居住满七年即可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取得永久居留证之后,前往美国外的其他国家几乎都可以享受免签待遇,为商旅一族带来超乎想象的便利。对于我们这些在香港读书的学生来说,取得永久居留证就更加方便――在港读书四年之后只需再工作三年即可。
4.广泛对外交流香港的每所高校都与境内外的众多名校保持着良好的交往,每学期都会提供众多的出外交流机会。以我所在 的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学校与100多所名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会为大部分申请者提供对外交流的宝贵机会。
5.出国留学跳板一方面,由于历史因素,香港社会对中西方文化兼容并包,在香港读书可以提前熟悉西方文化,为日后出国深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香港的高校更加国际化,在香港获得本科学历之后,出国深造会更加便利。香港也因此成为了出国留学的理想跳板。
6.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计香港高校的课程设计较内地高校而言更加与国际接轨。香港高校的很多先进专业(尤其是商科类)都是内地高校所没有的。仅以我所就读的专业――全球供应链管理(globalsupplychainmanagement)为例,据我所知,就是一个内地名校尚未开展的专业。
7.不同于内地的教学方式在香港,可以享受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完全自主的学习空间、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以高桌晚宴为代表的素质培养、团队合作与各种挑战、全球化的师资优化配置...这一切的一切将香港的大学教育装点得无比精彩。
8.个人喜欢挑战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我渴望刺激与挑战。去香港读书是我多年以来的梦想,因为那里可以最大限度得满足我的渴望。
香港求学有着与众不同的优势。香港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是亚洲金融经济中心,它拥有优越的 地理位置和非常发达的经济。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自然会有许多的机会,同时给你新的信息,新的思想。香港的回归使得香港与内地走得越来越近,各个方的合 作和交流都很紧密。从十年前推广普通话开始,香港的公共场合播音都已经同时使用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多数的服务业已经广泛推广普通话。
香 港在内地招生的学校一共八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其中新闻、传媒、酒 店管理、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等专业有很高的水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香港的大学基本采用全英文教学,使得香港高等教育达到国际水平。根据英国泰 晤士报2007 年公布的世界大学最新排名,香港大学名列第33 位,香港中文大学为第50 位,香港科技大学排58 位,香港城市大学154 位,而其他几所香港高校也有着不错的软硬件条件。与申请去欧美国家留学相比,赴港求学的各项手续都更为方便,只要有香港地区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可以办理赴港 通行证。同时,如果没有获得奖学金,只需要提供10 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存款证明就可以赴港就读。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方便父母探望也成为其优势之一。香港的硕士课程学制短、国际化程 度高,一般只需一年至一年半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语言要求相对欧美国家要低,如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允许申请人凭cet-6 成绩申请,无需提供雅思或托福成绩,且年度费用在15 万元人民币左右。由于研究式研究生是由香港政府进行资助的,奖学金很丰厚,大概为每月港币12000 余元,但名额有限且每年的人数相对比较固定;而授课式是自负盈亏的,学生没有奖学金,名额的浮动性也会大一些。
申 请香港的大学与申请美国大学的程序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一般来说,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个人陈述、推荐信、简历、英文水平证明,并提交网上申请,网 上申请的费用一般为200港币左右,相对于美国的高校就较为低了。除此之外,与申请美国高校不同,香港高校对于英文水平的要求稍有差别,专业上不少项目要 求申请者提供一份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英文水平证明:一般应具有托福成绩(toefl,至少在80 分左右),部分学校接受复印件。
此外,部分大学认可和接受雅思成绩(ielts,基本要求为6.5 分)或内地的大学英语六级证书(cet6 一般得490 分以上)。有些高校对于gre 和gmat 也有要求,可以到具体项目的网页上查看。
误区一:申请香港的硕士,本科院校一定是211。其实香港早就不在意211,只要咱们够优秀,211无所谓,今年好多拿到offer的学生都是非211,包括港大、港中文这样的名校。误区二:必须有gre 或者gmat成绩。香港好多专业都不需要这个成绩的,包括商科里面好多都是不需要gmat,具体专业具体分析,这个要咨询你的留学顾问。香港研究生申请基本要求:学位:本科学士学位以上(接受自考,成教,123类本科)
成绩:大学平均成绩75以上
英文:大学英文6级以上,或提供雅思,托福,满足最近分数要求
基本入学条件:大部分专业无入学考试,无需参加中国研究生考试,部分专业有面试跟笔试。申请时间:
大三上学期:了解香港各大学的信息。
大三下学期:参加ielts,toefl,gre等语言考试,制作ps
和推荐信。
9月-11月:办理相关材料和成绩单等必备文字资料。
12月:递交申请材料,注意要在deadline前。
次年1月-3月:获得学校的面试通知后,就需做面试前的准备
4月:通过面试,等待学校录取结果
5-6月:顺利拿到offer
7月-8月:安排住宿、准备行李、订购机票香港研究生课程设置:a. 授课式硕士(taught programme):以修读学分的形式完成院系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及毕业论文b. 研究式硕士(research programme):以ra的身份攻读部分专业课程,协助研究院完成项目研究,同时应学院要求承担一部分本科教学任务。(申请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背景)香港升学费用:学费 (tuition fees)——大部分硕士专业的学费在10-12万港币左右,其中少量专业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生活费(living costs)——学生在港期间的生活费在5-8万人民币左右。
近年来,香港高校在内地招收大批学生,这些大学在选拔学生时非常重视面试,为打破一考定终身、让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高考分数只是面试入场券,面试成绩至关重要
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外,其余6所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在考查学生的高考和英语成绩的同时,还要加上面试的分数。面试主要以导师和学生自由交谈为主,每6个考生为一组,时间在20分钟到半个小时不等。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应对表达、心理素质和对自己的规划能力。
专家提醒,报考港校,考生的英语能力要强。香港高校对考生的英语口语、听力以及运用英语实际沟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与内地大学相比,香港高校的录取原则是不搞唯分是举,不单纯以高考分数作为选才指针,而是强调考分和面试同等重要,面试全程以英语进行,主要考查考生的个人素质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批判思维等等,要求内地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英语关。
香港高校的面试形式一般有两种,主考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人面谈、或者一组教师对一组学生的小组讨论。高考分数只能提供面试入场券,考生能否被录取,面试成绩至关重要。
解析港校准入条件
许多考生心中的港校,往往与成绩好、经济条件好、毕业出路好画上等号,实则不然。 专家表示,报考港校,也有其准入条件:
1.考生要有足够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包括:一是学业能力较强,也就是学习能力较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有自己管理自己、安排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己的学业安排、生活安排等等;三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较强,有充分的自信,有勇于进取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善于与人交流相互探讨问题的能力;四是英语能力要强。一般说来,内地的学生到香港读大学,学业水平知识水准不是大的问题,在开始的半年,主要是要过语言关、环境关、自我管理关。
2.专业选择要综合考量。香港的商科有巨大的优势,所以很多内地学生在报考港校时都只瞄准商科。其实,除商科外,香港高校还有很多水平一流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比如理大的护理、港大的医学、中大的历史。所以考生应注意综合考量,切勿把眼光只局限在商科上。
3.考虑毕业后的出路。以往,没有获得香港入境事务处处长批准的非本地学生是不可以在港兼职工作的。但从2008年开始,全日制的非本地学生只要在港就读时间不少于1学年,便可在院校的安排下,从事与学科有关的实习工作;就学期间还可在校内兼职打工,但每星期不超过20小时;假期打工时间不受限制。不过,校方并不鼓励学生花太多时间进行与学业无关的工作,特别是一年级的内地学生,他们需要较多时间适应新环境和新生活。
香港岭南大学于1888年始创于广州,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解放后,内地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岭南大学于1967年立足香港。岭南大学肩负着在香港推动博雅教育的特殊使命,并矢志成为一所国际驰名且具备香港特色的博雅大学。
岭南大学 lingnan university(简称岭大)位于香港屯门虎地,青山公路岭南段。现校址于1996年建成迁入。前校址于香港岛司徒拔道。
岭 大的博雅教育以学术钻研为经,全人发展为纬,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力及创意能力,以适应国内外瞬息万变、不断进步的环境。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东西方俱有悠 久的历史,孔子强调六艺,西方社会自中世纪发展至。现代英国牛津、剑桥的学院制度及美国众多规模精细的学院,均以博雅教育为目标,让学生打下坚实全面的基 础,以符合现代知识型社会对通才的要求。具体而言,岭大的博雅教育涵盖五个方面:
(1)跨学科课程、多元化知识 〔着重跨专业、跨文化学习〕;
(2)小班教学、师生融洽〔每名学生均有一位学术导师给予辅导〕;
(3)国际交流、拓展视野〔我校积极为本科生提供在学期间到外国交流的机会〕;
(4)校园生活多姿采〔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宿舍生活使学生全程投入,寓学习于生活中〕;
(5)社区服务 〔鼓励和安排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树立正确人生观).
香港岭南大学于1888年始创于广州,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解放后,内地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岭南大学于1967年立足香港。岭南大学肩负着在香港推动博雅教育的特殊使命,并矢志成为一所国际驰名且具备香港特色的博雅大学。
岭南大学 lingnan university(简称岭大)位于香港屯门虎地,青山公路岭南段。现校址于1996年建成迁入。前校址于香港岛司徒拔道。
岭大的博雅教育以学术钻研为经,全人发展为纬,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力及创意能力,以适应国内外瞬息万变、不断进步的环境。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东西方俱有悠久的历史,孔子强调六艺,西方社会自中世纪发展至 现代英国牛津、剑桥的学院制度及美国众多规模精细的学院,均以博雅教育为目标,让学生打下坚实全面的基础,以符合现代知识型社会对通才的要求。具体而言,岭大的博雅教育涵盖五个方面:
(1)跨学科课程、多元化知识 〔着重跨专业、跨文化学习〕;
(2)小班教学、师生融洽〔每名学生均有一位学术导师给予辅导〕;
(3)国际交流、拓展视野〔我校积极为本科生提供在学期间到外国交流的机会〕;
(4)校园生活多姿采〔丰富的课外活动配合宿舍生活使学生全程投入,寓学习于生活中〕;
(5)社区服务 〔鼓励和安排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树立正确人生观).
香港教育学院为一所政府资助的高等学府,致力透过提供师训教育,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多元学术及研究课程,推动教与学的发展。 学院致力培育敏于思考、关怀社会及放眼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及社会领袖,使之能够服务社区,推动变革。学院尤着重研究实力 — 积极促进研究发展,提升知识、学术及创新,务求对社会与人类发展,作出不懈的贡献。
香港教育学院矢志成为教育大学先导,为香港以至亚太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历史
香港教育学院是香港八所大学当中唯一的师范大学。本校的历史,可追溯至一九三九年罗富国师范学院(一九六七年正名为罗富国教育学院)的成立。其后,随着政府及公众对师资教育的兴趣及需求不断增加,葛量洪师范学院、柏立基师范学院、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及语文教育学院相继成立,为香港提供正规的师资培训。教师首选的师范大学,对外国际汉语教学的先驱
香港教育学院的历史根源,可追溯至一八五三年于圣保罗书院开办的首个正规在职教师培训课程及一八八一年由香港总督轩尼诗爵士成立首间位于湾仔的师范学校。
随着政府及社会大众对师资教育的关注及需求不断增加,罗富国师范学院(一九三九年)、葛量洪师范学院(一九五一年)、柏立基师范学院(一九六零年)、香港工商师范学院(一九七四年)和语文教育学院(一九八二年)等相继成立,提供正规的师资教育。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当局依照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书的建议,将四所师训机构和语文教育学院合并成为香港教育学院,旨在提升师资教育和有关的专业培训课程。
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七年,香港教育学院在位于香港岛的总办事处及七间校舍运作,主要提供教育文凭课程及在职教师培训课程。一九九七年,香港教育学院迁进位于大埔的新校园。
香港教育学院于二零零四年庆祝建校十周年,同时庆祝建基于香港一百五十年师训教育基础上,源溯自五所前师范教育学院的六十五年承传。
香港教育学院于二零零九年在政府接纳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检讨工作小组报告建议的独立发展方案后,公布《策略发展计划 跨越 2009-12∶筹划未来、腾飞新天》,稳步迈向成为以教育为本、提供多元学科兼具研究实力的教育大学。继而于2010/11学年开办语文研究文学学士和全球及环境研究社会科学学士课程,并将于2011/2012学年开办创意艺术及文化的文学学士课程。
时至今天,香港八成四的小学教师和三成中学教师,都是香港教育学院或其前身师训学院的毕业生。香港教育学院是幼儿教育的先导,并培训了约八成的幼稚园教师。学院致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经历,期望他们将来亦能在所任教的学校内,启迪自己的学生。
作为全港最大的师训机构,香港教育学院一直以「教育为本、超越教育」为指引,致力师资培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及专门化的学科,并将学科知识、教学法及教学技巧结合起来。学院的学术规画致力确保课程能回应教师的未来需要。在伙伴协作及学校网络工作方面,香港教育学院致力向最需要的领域推进,例如语文教育、创意艺术、音乐、体育教育、幼儿教育、通识教育、特殊教育和小班教学等。
本校现提供一项哲学博士课程、两项教育博士课程、一项哲学硕士课程、两项教育硕士课程、八项文学硕士课程,一项文学士课程、一项社会科学学士课程、二十二项荣誉教育学士课程、三项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及多项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及其它专上、中学、小学、学前、工业、特殊教育和专业及职业教育课程。本校并分别与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合办学位课程。 本校学生总数约七千人,而全日制学生则超过三千六百人。
愿 景
本校矢志成为亚太地区一所以教育及相关学科为核心的先导大学,通过培育具专业才能、关怀社群的优秀人才,追求卓越学术成就,贡献社会。
使 命
教育可创造知识,促进理解,提升转化生命与改革社会的能力。香港教育学院首要使命是促进及支持香港教师教育的策略发展,培训优秀教育工作者及支持其终身学习,并领导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致力提供多学科教研环境,促进知识探索、思考与言论自由、政策倡议与实践,并推动理性与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知行合一、敏于思考、关怀社会及放眼世界的优秀专业人才。香港教育学院的研究有助提升知识、学术与创新,务求对社会与人类发展作出不懈的贡献。
校 徽
香港教育学院校徽在视觉形象上表现了学院的英文简写ie。五片绿叶上面有一金黄色的太阳。绿叶代表了五间前院校 - 罗富国师范学院、葛量洪师范学院、柏立基师范学院、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
绿叶同时也象征了青年人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孕育万物的太阳则象征祟高的目标、卓越的水平、生命的力量、灿烂的成果、团结的精神和成功。
简称浸大,缩写‘hkbu’,成立于 1956 年,是香港第二所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为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公立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为浸会学院,当时学院得到美南浸信会国外传道部/港澳浸会西差会之资助。创办早期开设中国语文系 、英国语文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校舍借用培正中学新校舍一部份。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和不断争取,学院于一九九四年正名为香港浸会大学。而校园亦发展至拥有三个独立校园,分别为善衡校园、逸夫校园和浸会大学道校园。
大学创办至今,一直致力于教学与研究, 广纳贤才,服务社会,探求学术,陶冶情操,实践全人教育,追求卓越成就。同时大学实行 英语授课,以配合国际化的需要。除一般课堂的学习外,浸大亦通过人文素质的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全面地接受全人教育 。浸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2009 中,世界排名 307 名,亚洲排名 45;香港浸会大学文理互通,教研并重。通过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教研人员积极投入学术研究亦能为学生建立良好榜样,培养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发同学对真理知识的渴求。各学院共设有30多个研究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并鼓励教授为政府及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广泛应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群。2006/07学年,浸会大学的研究项目接近800项,而大学获社会各界热心捐助以支持各项教研活动的款额总逾港币一亿元,这在在显示浸会大学多年来的努力和成就深得社会人士的认同和肯定。香港浸会大学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张小娴、闾邱露薇、吴宇森等人皆是浸大校友。新闻、影视、 新闻、影视、传媒专业享誉全球。
1937年成立,为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同时也是一所既充满活力又拥有骄人历史的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前身为香港理工学院(由香港工业专门学院和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发展而来),于一九九四年正名为香港理工大学,官方英文简称为polyu。该校侧重于技术与工程学科的培训,有别于当时唯一的两间走综合型路线的大学(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
理大位于红磡海底隧道毗邻,占地约九万三千五百平方米。过去十年间,理大经历了大规模又迅速的扩展。理大现为全港学生人数最多的教资会资助大学,提供的课程均能切合工商界及社会人士的需求。理大在满足香港社会在人力资源需求的同时,亦积极为公营及私营机构提供专业顾问、培训及应用研究等服务。透过这些服务,大学与工商界亦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
大学并锐意培育既拥有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又具备良好沟通技巧及广阔视野的首选毕业生。此外,理大又推行学分制,让学生可在选择学科和学习进度方面更具灵活性。
理大多年来已培育了近二十四万名莘莘学子。这些毕业生在社会不同阶层担当独特的角色,以其知识才能回馈社会,为本港经济发展尽一分力。
理大与工商界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培养社会新一代专业人才为己任。理大开办的专业多元化,包括本科专业以至博士学位课程。
理大拥有先进教学及科研设备,教师从世界各地招聘,师资优良,课程水平为国际认可。理大以英语授课,校内有不少来自海外各地的交换生,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学习环境,有利学生开拓视野,对日后升学及工作将有莫大帮助。
据过往五年香港的大学联招申请入学统计数字显示,以理大课程作为首志愿或第一组别(首三志愿)计算,报读理大的学生人数均为全港院校之冠。
理大毕业生的实用价值,更被雇主视为同侪之冠。大学在追求卓越学 术水平的同时,会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培训、应用研究及专业顾问等 服务,支持工商企业的长远发展。理大与工商界有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培养社会新一代专业 人才为己任。理大开办的课程多元化,包括学士学位以至博士学位课程。据过往四年香港的 大学联招申请入学统计数字显示,以理大课程作为首志愿或第一组别(首三志愿)计算,报 读理大的学生人数均为全港院校之冠。理大毕业生被雇主视为同侪之冠 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同类大学。
创立于 1988 年并于 1991 年 10 月正式招生开学。香港8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科大由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四所学院共19个学系组成。理、工、商学院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人文社科学院主要开办研究生课程,同时亦为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以利全面发展。科大的五百多位教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二的教授毕业于哈佛、剑桥、耶鲁、 牛津等。现任校长是超导体专家朱经武。
科大位于九龙半岛东侧风景秀丽宜人的清水湾畔。依山临海,在喧嚣的繁华闹市之隙,为莘莘学子提供着一方静雅而辽阔的学术空间。创校15年,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香港科大的迅速崛起,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演绎了一段颇为独特的传奇。
科大拥有一支享誉国际的优秀教研队伍。教授、副教授、及助理教授人数共约450名,来自全球35个国家,各级教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75%的教授是从北美62所一流研究型学府取得博士学位。
倾力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的拓展并尽快取得全球学术领袖地位,霍英东基金会於2005年7月慷慨捐赠8亿港元。此项捐款是科大创校以来最大的一笔私人赞助。
科大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优越的环境、舒适的宿舍、完善的设施、丰富的活动,令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成为人生难忘的一段经历。
排名及奖项
香港科技大学
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名榜第39位(2008)
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名榜第53位(2007)
全球顶尖50所科技大学第17位(2006)《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
全球顶尖100所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大学排名榜第37位(2007)(位列大中华区之冠)
全球顶尖100所社会科学大学第51-75位(2007)(位列大中华区之冠)《上海交通大学》
kellogg-科大emba课程
全球emba课程排名榜第1位(2007)《金融时报》
全日制mba课程
全球排名第17位(2008)《金融时报》
亚太区排名第1位,全球排名第20位(2007)《经济学人信息部》
机械工程学系
于涵盖全球265所大学的调查中,研究发表量全球排名第1位《台湾元智大学最新发表之2005年度调查》
财务学系
研究发表量亚太区排名第1位,是唯一能够晋身首25位的亚洲大学(2006)《亚利桑那州大学》
高级管理人员特设课程
自2003年起亚太区排名第一位《金融时报》
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教授于2004年获颁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loreal.联合国教科文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数学系黄劲松教授与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教授、物理学系汤子康副教授 及王克伦教授,分别于2002及2003年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为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
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于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学术期刊所发表之研究著作数目,持续高企,于1998-2000年更为世界第一。
机械工程学系在2000-2003年刊登的研究论文平均数目位居全球前三位,与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相若。
工业工程及工程管理学系于2003-2004年在权威期刊刊登的研究论文数目居全球前四位,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相若。
化学工程学系于2000-2003年间在sci刊登的研究论文平均数介于加州理工学院及麻省理工学院之间,位居世界第四。
商 学院是亚洲首家获得两所国际顶级认可机构"美国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协会"及"欧洲管理教育素质改进系统"双重认证的商学院。
全球网络
科大国际网络广阔,在亚太区与其它国家顶尖大学建立紧密联系,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及「太平洋地区大学协会」中香港特区唯一的成员大学。其它地区的成员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等。
科研卓越
科大在多个教研领域中皆走在国际领先地位。突出成就包括:
理学院的科学家成功发展了分子生物感受器,并用于监测细胞雕亡过程;研制了全新的电流变液,可供制造离合器,取代齿轮转动装置,为汽车等机械工业带来重大的技术进步。
工学院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开发快速搜寻活动影像技术,获国际确认成为「活动影像专家组织」第四系列国际多媒体应用标准 (mpeg-4);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和认可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建设香港第一所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科大信息技术教育部 --- 微软重点实验室。
商学院的会计学研究学术论文总量居全球榜首、经济及金融财务研究亚太称冠。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三份最权威的中国研究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总数,与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名列全球首五名。
设施先进
科大拥有多项亚洲独一无二的大型科研设施,重要设施包括:
亚太院校首个超大型岩土离心机实验所及首个风洞设施 「中电风洞实验所」;
全港独有的海洋颜色卫星接收站;
材料测制实验所及微电子制造实验所等。
内地发展
科大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与内地学术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与内地多所领先大学签订校级协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中山大学,实施交换生计划,并选拔内地来港研究生。
多个研究项目获国家级"863"及"973"计划资助,总资助金额逾一亿人民币。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进行的项目达15个以上,包括:微系统、无线通讯及环保研究等。
与广州市政府及霍英东基金会合作发展「南沙信息科技园」。
与深圳市政府及北京大学在深圳联手建立「深港产学研基地」及「医学中心」。
毕业出路
科大在内地招收的本科生,整体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毕业后出路广,包括:往北美著名大学深造,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伊利诺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美国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宾夕凡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普林斯顿 (princeton university)、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等;
继续在科大攻读研究生课程;
在香港商业机构任职(如国泰航空、港龙航空、ernst & young、kpmg、deloitte、hsbc等);
少部份选择返回内地工作。